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05 21:35:34
每經評論員 王硯丹
2020年已經過去三分之一。對全球投資者而言,這都是一個極其動蕩不凡的開局。
年初以來,A股市場3658只非ST股票只有1320只上漲,占比三分之一;其中還不乏新股因上市紅利而帶來的溢價。大洋彼岸,近九十歲高齡的巴菲特一季度虧掉了一個中國人壽,讓所有“信徒”百味雜陳。
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雖然這是一句爛大街的話,但的確為全世界所通用。對A股而言,年初至今的表現體現了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由于疫情,A股交出了史上最差的一季報,非金融石油石化上市公司一季度凈利潤整體下降了42%,且“失血”嚴重——同期經營現金流凈流出超5400億元,同比多流出約3700億元。全靠籌資現金流大幅攀升至1.1萬億元,才讓許多公司勉強維持了資金鏈不斷。
但在實體經濟最艱難的時刻,資本市場改革步伐從未停止。節(jié)前有兩個重磅消息:一是創(chuàng)業(yè)板注冊制改革公開征求意見;二是證監(jiān)會、國家發(fā)改委聯合發(fā)文,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兩者側重不同、領域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貫徹4月9日中央提出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深化市場化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完善股市基礎制度建設。
從歷史經驗來看,制度性改革是調動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發(fā)展最好的推手之一。A股市場漲幅最高、歷時最久的一次紅利就是股權分置改革催化的。創(chuàng)業(yè)板注冊制改革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刻開啟,將增量與存量市場改革同步推進,為擬上市公司創(chuàng)造更加多元包容的上市條件,同時簡化部分流程便利融資交易,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完善退市指標加快出清步伐,其核心在于讓投資者投票、讓市場決定誰上誰下、優(yōu)勝劣汰。注冊制改革必然會推進至中小板、主板,最終通過制度變革,讓A股真正變成一個“規(guī)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然而投資者也應清醒認識到,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且最終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即使現在復盤股改,也要看到從2004年1月國務院明確提出股權分置改革,到滬指2005年6月見底998點,期間市場經歷了長達一年半的痛苦磨底。
二季度以來國內復工復產加快,“五一”假期全國旅游、商場消費復蘇,對經濟恢復都是好兆頭;但放眼海外,疫情仍在部分地區(qū)呈現蔓延勢頭,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國內經濟完全恢復正常,尤其是出口企業(yè)完全復蘇仍有待時日。企業(yè)面臨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這從半年報預告就可以一窺端倪——在527家發(fā)布了半年報預告的上市公司中,多達156家公司宣布業(yè)績預告類型為“不確定”,占比罕見達到29.60%。
在經濟的至暗時刻與市場制度改革角力的今天,投資者也面臨著和上市公司業(yè)績一樣多“不確定”的局面。長期而言,中國資本市場會因本輪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紅利為理性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但短期而言,面對不確定性,我們仍應該參考老巴的人生智慧:2008年的經驗顯示,“我們一開始不會看到問題的全貌”。在不確定的時候,不盲聽盲從,就是最好的選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